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热点 >  > 正文
年轻人竟然“爱上”彩票站,怎么看?
来源:南报网  时间:2023-08-20 09:52:14
字号:


(资料图)

新江苏评论员 苏新宇

这个夏天,跟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各种各样的彩票。

不知你是否留意到,地铁口、便利店、马路旁的彩票站里总是挤满了神色各异的年轻人,个个低着头,严肃认真地对待着手中的一搭刮刮乐(即开型彩票),期待出现属于自己的幸运号码,偶尔有人刮出奖来,还会引起身边人的一阵骚动……有人评价说,这是继盲盒之后,彩票刮刮乐作为一种潮流“玩具”在年轻人中风靡起来。

数据印证了上述现象。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5月,全国共销售彩票2251.71亿元,同比增加750.88亿元,同比增长50%。有机构统计,今年彩票销售额是近15年来同比增速最高的年份。

可以说,这一轮“彩票热”有着自己独特的增长点。与过去买彩票的群体不同,今年以来购买彩票的群体似乎更偏向年轻人。在以前,彩票站可谓是中老年人的休闲胜地,如今却被赋予了更多年轻化的元素,夸张醒目的个性LOGO、网红背景板、趣味十足的标语,越来越贴近年轻人的审美。彩票玩法上也有了新的变化,对于中老年彩民来说,购买彩票通常是一个漫长还烧脑的过程,有人选号前甚至还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推敲,还得等着每周固定的开奖日期。当下,传统玩法不再受到年轻人欢迎,他们买彩票主打的就是不费脑子、花费不高,相比可能需要经验、统一开奖的双色球、大乐透、排列3、排列5等等,刮刮乐这种即开型彩票更能赢得年轻人的青睐。很多人说,图的就是在刮开彩票之后能当场开奖兑奖的喜悦之情。

在社交媒体上,年轻人更是将刮刮乐玩出了新花样。大家嚷嚷着“刮门永存”,把各式各样的刮刮乐包装成花束和礼盒。于是,刮刮乐成为能够出现在任何一种场景下的最佳礼物,无论生日、升职、考试上岸、结婚……这种围绕刮刮乐进行创新的潮流社交正在年轻人中普及开来。很多网友也坦言,它寓意着最诚挚的祝福,也解决了当代年轻人最拿捏不准的社交分寸感。

对此,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、原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平的分析,也提供了一种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:很多老彩民十几年如一日下注,为的就是中大奖,而年轻人理解中奖概率非常小,他们对中大奖的期待没有那么高,刮彩票更多是图新鲜好玩,享受刮奖过程。

事实上,大部分年轻人,都早已知晓彩票的原理,多半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参与其中,更加注重的是彩票带来的情绪价值。与之类似的消费模式并不少见,比如同样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福袋与盲盒,都有点精神消费的意味。消费者看重的未必就是最终的结果,而恰是在谜底揭晓前的心情起伏。正如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后的留言,“中了大吉大利,不中投身公益,在意的也不是中奖金额,而是中奖这两个字就能给我带来意外的快乐。”

如何看待年轻人扎堆涌入彩票站?或许有人会担忧这也是一种不思进取,甚至担心会像赌博一样成为一种不良习惯。其实,年轻人中的流行新潮,也会像波浪一样,有波峰自然会有波谷,不必过于担心或者过多去干预。当下,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,在求学爬坡过程中或初入职场感到压力倍增的年轻人,利用买彩票给人带来的期待感缓解这些种种压力,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那些值得期待的“小幸运”,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疗愈、一种自我调适?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,一代人也自然会有一代人的压力疏解和心理赋能方式,只要不违法违规,不有悖于公序良俗,社会舆论对此可无需过度解读。适当宽容,或许更能让这股“热”像所有流行风一样,按部就班地回归“常温”。

当然,有些人自控力会较差些,有些人会沉迷某件消遣事情而渐渐不能自拔。因此,依旧有必要提醒一句,适度参与、理性消费适用于任何娱乐活动,“刮刮乐”也不例外。福利彩票以“扶老、助残、救孤、济困”为发行宗旨,可以参与,但也不要沉溺其中、陷入“赌徒心理”,要真正明白中奖是小概率事件,莫用“大概率”心态来对待“小概率”游戏。同时,这种行为更应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量力而行,盲目投入就与彩票的公益本质背道而驰了。一句话,千万别让解压游戏,变成了生活负担。

标签: